介绍十款昆仑手表高仿(高仿昆仑手表价格图片)渠道货源,
给各位分享昆仑手表高仿的知识,也会对高仿昆仑手表价格图片进行解释及货源【微信号:1064879863】,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宁唯纯的老北京文集(第二部)
我是北京人,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叔叔姑姑都是北京人,我和他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这里的一切。这里编辑我41篇关于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四九城的故事。
目录
1、忆当年峥嵘岁月稠
2、抗震棚那永久的记忆
3、老年间的大年
4、童年的回忆之零嘴
5、逛进早市
6、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及青少年读物
7、老北京放鞭炮的讲究
8、老北京婚俗的说道儿
9、老北京的冬储菜
10、老北京借东西的规矩
11、文革时的婚礼怎么办
12、文革时的家具摆设
13、老北京的规矩
14、老北京孩子的穷玩
15、说不尽的北京胡同故事
16、老北京早点闲叙
17、老北京冬天的餐桌儿
18、老北京盛夏里的清凉
19、老北京的“侃”
20、老北京的油盐店
21、后海落阳
22、“乐活”的北京话
23、老北京地名的“儿”音
24、爱“风”的北京人
25、老北京的酱油汆儿面
26、北京屋的那些事
27、祖母的馅儿盒子
28、隆福寺今昔
29、北京没了“外地人”
30、“天下无贼”亦有贼
31、北京的春天
32、老北京的冬天
33、老北京的秋天
34、老北京的夏天
35、老北京入夏的头碗麻酱面
36、老北京人的吃“春儿”
37、“于立春日吃春饼”
38、下里巴人的“酱油汤”
39、老北京的妈妈令
40、大栅栏的栅栏上哪儿了?
41、老北京的露天电影儿
正文
1、忆当年峥嵘岁月稠
现在的人真是享福,就说这城圈子里代步的工具,、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小巴是应有尽有。要说我们上中学那起儿,就是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再有就是公共汽车,毛儿八分的能坐好几站,您要是打个两快五的月票,可着城圈子里,您可劲儿坐,可劲儿的溜达,要是有张五块的通用月票,那叫一个得(音:DEI),简直就是畅通无阻,想上哪儿上哪儿,就是皇上来了,您都甭怕。嗨,这哪儿跟哪儿啊!
那起儿,出租车这得预定,您要是和我年龄差不多,或家里父母有40几岁以上的,您问问,出租车一水儿的虾酱色伏尔加。能坐上的,都是属于既了革命,又促了生产的主儿,临产的孕妇和生完孩子的妇女。
说其自行车,那也不是家家儿都有,那叫三大件。您问什么三大件,您问我啊,我懂啊,手表、缝纫机、外加自行车。赶上谁家取媳妇,男方家里这三样要是齐喽,自己神气不说,未婚妻都跟着张扬。您记住喽,那会儿,没结婚叫未婚妻、未婚夫。您要是瞎叫,革委会或居委会什么的出不了俩时辰准上门了,您要是个党员,交朋友、结婚得先跟组织汇报。不象现在什么都敢叫,还得(音:DEI)什么叫什么,恨不能结婚三年了组织还不知道哪。撤远了,当时您要是没这三样儿,您瞅着吧,女方家里且抻着哪,不是抻到您凑齐喽,就是抻到人家抻出个齐主儿。
这是开始那起儿,到后来内容变了。您甭问,我不抻着您。是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什么的,再后来,又改了三转一提(音:DI)搂,三十六条腿、四十八条腿什么的。其实也就是当年实兴的酒柜、衣柜、沙发。想想搁现在这还叫东西,但当年都是脸面,北京人不是最讲脸面吗。自己长脸不说,三亲六故、七姑八姨、四叔五舅,亲家母、亲家爹、亲家大婶、七舅妈都得长脸。要是没有,女方家里嘴里不说,心里也得撇吃辣嘴,够您看到后来的。
这还是屋里的摆设,人家一大闺女嫁给你们家,您不能让人睡马路吧,不能够。您愿意,革委会也不愿意啊。当然,您也不愿意,大新婚之夜的……。
置备房子是最考验人的,那起儿房不是用钱攒出来的,得换、靠分,子有地儿,自己得脱砖坯盖。等这一切备齐了,新郎也够戗了,还得强颜欢笑,把您哪新娘取进门。其实,哪儿是新娘啊,是新“娘”。
难吧!
要说起来,还是文革前好,那家结婚,办事儿的主,置备的无非是糖、烟、茶水,捧场的凑送物件儿也大多是主席石膏象,有点档次的是带夜明的,让他老人家在夜里都为您姑母俩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再有就是送锅、碗、盆,还有送毛选、纪念章、笔记本、钢笔、毛巾的,最奢侈的要数毛巾,啊,还有被,这些物件儿一水儿的带有"忠于"的字眼,最次也要有接班人的读书、听话、照办、做好战士之类的话,而且都是红字。就是凑份子出钱也就是五毛、两块的都不少。革命的同志们坐在一起象开座谈会,新人讲话、老家儿讲话、新人象他老人家鞠躬,畅谈革命理想、背个语录、唱个革命歌曲,表表决心。最后同志们走了,老家儿们留下来,在家里掂几个,再买点粉肠、小肚,整瓶白干儿,用塑料桶打点散啤。得活,齐了您恁。
甭说过去,就是现在也如是。
您问问,除了爆发户。要取媳妇的工薪阶层折子里有个卅、俩的,那个不是口儿存肚儿攒,牙缝里扣的的。甭说别的,就照个结婚像不要个几千才怪哪,而且照出来的、化出来的,保准和您本人不一样,底版还一准不给您,您妈给的您的脸,但这是照相馆的版权,想不明白这传宗接代和照相馆有那门子关系,哪儿说理啊,得了凑合忍吧,痛快痛快嘴吧。
昨儿晚半晌儿看报纸,看一消息说是十几年前上海结婚婚礼要五万,现在您猜猜。多少?就您就这数儿,偷着乐去吧。跟您说吧是20几万。您别想错喽,这可是置办婚礼的数儿。人家报上说了。匣子里广播没广播我可不知不道,这可是全国第一。
想想,还是原始社会好,谁和谁不用谈,也甭办,赶上碰一块儿,诶,齐了。
真是忆当年峥嵘岁月稠,看今朝……。
要是这第一哪会儿让北京给匀了来,劝您您要是有儿子,就麻利儿的多攒点,您要是个没结婚的儿子,您就多挣点儿,早日取个娘回来。呦,对不起您恁,是“新娘”。
您要是有闺女儿,就甭说了,能多要就多要点,养这么大了,一下归了两姓旁人,白养了不是吗,而且还是泼出去的水,让他们家得一大便宜。要!!,不能不要,也不能够不要!不是有这么句话吗,什么话,没想起来。就是想起来了,也不说,打死也不说。怕挨板砖!
对不住,正好想到这儿。
明儿见,对了,不见了,明儿个是周末。歇菜!
2、抗震棚那永久的记忆
1976年真是个多事之秋,一个普通的凌晨,唐山的一震,使北京百万人口从各式各样的梦中惊醒,随着人们片刻的懵懂,便是惊慌的喊叫,“地震啦”,之后便是天体般的冲出房间。
那时周总理含笑九泉;
那时朱老总魂归故里;
那时我祖母去世45天;
那时刚抚平心灵创伤;
那时我还在德外居住;
那时我们住是筒子楼;
那时的我还不到16岁。
那天,我在睡梦中被被床移醒,便和家人跑出了屋外。四口人和众多的人们聚集在楼外的空地上。惊醒、惊慌、惊恐、不知所措,但有一点似乎是人们的共识 – 决不能回到屋子里去。
我的父亲,那时还很年轻,因为我那时还小。只说了声我回去一趟,眨眼便没了踪影,他是冒着余震和生命的危险,冲回了房间,为我们取回了食物、衣物和钱,甚至先知先觉般的带出了雨衣和雨伞,因为这是责任。我们一家在一起只呆了两个小时,便有车把父亲接走。又过了一会,母亲把我和弟弟托给邻居,便去了单位,因为他们要指挥单位的抗震、要安排生产,还有许多的责任,因为 … …。
我和弟弟空落落的......,常常望着马路上的27路公共汽车。
在这之后的两天我们没有见到父母,那时座机在家里。
父母的再次回家,我们已在家对面的北京七中一个空的大棚安顿了下来。
邻居帮我们从家里搬出了煤气灶等一应生活用具。现在想想,我学会做饭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我的处女作。我记得那时,中午为我和弟弟做饭,有时还准备了晚饭和父母一起享用。但有一点无论饭菜做的怎样,父母是决口不提的。但可以看得出,他们是从心底里兴奋,因为他们的儿子会做饭了。
开始时,大家一样都是在外面硬撑着,时间长了便感觉不是办法。再后来,我们和各家一样,从家里找来塑料布,在操场寻来木棍或铁棍,在七中的操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三角型的棚子,这便是我们后来“豪华”抗震棚的前身。感觉这里是那般的温馨和安全,但作为一个少年来说,更多的是新奇。
在这简易的棚子里住了有不到二个月,我们三家比较好的邻居,大宝家、山西口音的刘阿姨家,我们一起商议,决定共同建造一个大的棚子,一起居住。那时,各单位为职工都发抗震物资,三家的凑起来。再找些木料、自己做砖坯,一周的准备,在一个周日就建造起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