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0余幅沪港“最美书海报”中,走进书籍设计的世界 从药物到药物书籍 成都中医大教授王家葵深度解读“本草”真义寻路本草
从400余幅沪港“最美书海报”中,走进书籍设计的世界 从药物到药物书籍 成都中医大教授王家葵深度解读“本草”真义寻路本草,
从400余幅沪港“最美书海报”中,走进书籍设计的世界
为庆祝香港回归27周年,展示近年来沪港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8月5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沪港最美书海报大展”在香港集古斋开幕。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及旗下各单位、香港出版总会及各会员单位,以及设计师代表等近60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沪港最美书海报大展”海报
书海报作为书籍的一张精美“名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引领读者走进书籍世界的重要媒介。一张好的书海报,能够跨越民族、文化、历史和审美的界限,带给人们震撼与启发。
近现代以来,沪港两地书业海报一直是传播书香文化、传递阅读阵地、体现设计水准的载体。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自2018年开始推出“最美书海报”评选活动,通过每年的评比、展览、交流、结集,坚持“一年一书 一年一展”的原则,在展示文化标识度、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的阅读风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最美书海报的征集评选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面推进。2021年沪港优秀书业海报交流活动举行,并在上海香港三联书店等展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对沪港两地出版业书海报设计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汇集2022-2023年间沪港两地优秀书海报作品共计400余幅,不仅数量可观,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新书宣传海报、书店讲座海报、书业活动海报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对设计师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的肯定与表彰,更是沪港两地出版业繁荣发展的生动见证。
主办单位代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在致辞中介绍了“最美书海报”活动6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香港方面的征集、评选、交流情况。2022—2023年期间,沪港两地书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香港方面优秀海报参评、入选的数量成倍增加,充分展示了香港优秀设计人士的审美理念和书业发展的有效结合,成为沪港两地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案例。
“已连续开展的‘最美书海报’活动对于香港书业走出去,融入大湾区文化发展是很好的借鉴。”支持单位代表香港出版总会会长、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家驹介绍,此次展出的119幅海报中除了59幅香港设计师的作品,还有60幅出自上海设计师,展现了沪港两地的出版文化和创作水平,是非常难得的观摩交流的机会,为两地书业进一步交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现场,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繁体版《最美书海报——2023沪港书业海报评选获奖作品集》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简体版《最美书海报——2023上海书业海报评选获奖作品集》新书同步首发。
繁体版图书的出版方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陈鸣华表示,香港地区选送作品本届有59幅获奖,量多面宽,强化和激励出版人坚持做精品的意识。相信“最美书海报”如同当年的沪港年会一样,定会成就一篇新的合作佳话,再造一个优秀文化品牌。
2022—2023年度香港优秀书业海报最佳创意奖获得者、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资深设计师姚国豪在发言中指出,海报作为一本书的延伸,在文案与视觉的结合下,是一本书跟读者市场之间的重要连接点。能在各种资讯的平衡下做到美的感觉就是靠设计师的努力。
“沪港最美书海报”由香港部分与上海部分进行分区展示,每一区域按所获奖项精心排布。值得一提的是,观众还能在现场体验由AR技术生成的8幅动态书海报。此外,展区内还配备了一块电子屏,动态呈现未上墙的200多幅书海报作品。观众可自由点选中意的作品,了解其详细信息与设计理念。
“海报之森”装置
装置“海报之森”则巧妙地运用空间设计,将24幅精美的书海报立体化。一幅幅书海报仿佛化身一棵棵富有生命力的树木,它们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地矗立其间,使参观者如同步入一片由创意与灵感交织而成的森林秘境。
电子屏幕展示未上墙的200多幅书海报作品
本次展览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共同主办,香港出版总会、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从药物到药物书籍 成都中医大教授王家葵深度解读“本草”真义寻路本草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刘虎
"本草",中药之雅韵,典籍之承载,其历史长河悠远可溯至《汉书》。古之"本草",不仅承载着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更蕴含了民族文化的深邃与智慧。
然而,在多数人的心中,"本草"二字却常被周杰伦《本草纲目》中那句旋律轻轻唤醒—“快翻开本草纲目,多看一些善本书”,如同穿越时空的桥梁,将古老智慧与现代音符巧妙融合,让蟾酥、地龙等草木之灵跃然耳畔。
2024年,封面新闻启“寻路本草”之旅,自四川蓬溪县启程,循时珍足迹,深入本草文化之海。草木载故事,典籍闪智慧,此行既寻自然之美,亦掘文化之根。
那么,本草之真义究竟何在?它是否仅仅局限于那些治疗百病的草木?而本草文化,又与单纯的本草知识之间,存在着怎样微妙而深刻的界限? 对此,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拨开云雾。
“探源”本草
从药物到药物书籍
“本草本质上是药物学著作,属于医学学科之下药学专业的专业文献。”王家葵教授介绍,“本草”并非现今所指的草本植物,也非日常语境下的“本品含天然本草精华”,而是广泛指代古代的药物典籍。
在王家葵教授的见解中,“本草”是一个颇具趣味且专有的术语,专门用于指代古代的药物著作。
王家葵教授 本人供图
这一名词在《汉书》中便有两处明确的用例:一处在《平帝纪》,提及“本草待诏”,颜师古对此注释道:“此指凭借药物学及本草知识等待朝廷征召的学者。”这里的“本草”近似于“药物学”的概念。
另一处则见于《游侠传》,描述楼护“诵读医经、本草、方术等著作达数十万字”,既言“诵读”,则专指药学方面的书籍。
那么,“本草”究竟何解?王家葵提及,五代时期的《蜀本草》对“本草”二字进行了专门的阐释。书中说明药物主要源自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别,而在这三者之中,植物类占据了最大比例,“以草为本”,因此,“本草”便成了药物书籍的代称。
自汉代《神农本草经》始,众多药物学著作纷纷在书名中融入“本草”二字,王家葵教授对此如数家珍,如《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义》《本草备要》等,以及广为人知的《本草纲目》。
“解读”本草
本草文化具备独特的传播功能
在王家葵所著的《本草文献十八讲》前言中,曾指出了本草学研究的三大方向:本草历史、本草文献及本草药物。若再添上“本草文化”,则构成了四大研究面向。
不久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中医药文化》杂志四十周年庆典上,王家葵发表了题为“本草中的文化细节”的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本草文化的内涵。
在这四个研究方向中,前三者无论归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均多为学术圈内专业人士的讨论范畴,不直接触及大众。相比之下,本草文化虽同属本草研究体系,却具备向大众传播的独特功能。
“本草中的医药专业信息,应该交给专业人士研究解读,本草文化面向大众,把确认安全无害的文化部分内容抽提出来介绍给大众。”这也正是王家葵提倡普及本草文化的本意。
本草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药神药王信仰、灵丹妙药崇拜、药食相生相克及禁忌等多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深受地域、节令与风俗习惯的影响。文化研究虽无界限,但在向大众推广时,需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进行正面引导,以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王家葵以端午节饮用雄黄酒这一历史悠久的习俗为例,尽管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因存在急慢性砷中毒的高风险而令人担忧。
幸得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宣传,这一可能有害的民俗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一个成功的文化传播与引导案例。
“中药之库”四川
多部本草巨著在此诞生
王家葵深度剖析了传统本草学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将其凝练为五大锚点,每一刻都镌刻着历史与智慧的烙印。
两汉之际《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代表本草学的诞生;齐梁时代陶弘景整理完成《本草经集注》,本草体例从此定型;唐代《新修本草》,修本草成为国家行为;
北宋唐慎微编《证类本草》,集《神农本草经》以来本草文献之大成,从《本草经》到《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重要本草著作,都赖本书保存下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前代经验的全面整理,继续本草的博物学传统,成为十六世纪古代百科全书。
“客观而言,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四川对本草学术都有巨大贡献。”王家葵解释,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地理多样性、物种的繁茂,以及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从汉代《神农本草经》以来,药物出产冠绝全国,甚至诸多药物直接以“四川”冠名。
四川石斛
王家葵举例,在《本草经》里面有蜀椒、巴豆,名称沿用至今,稍晚则芎藭名称经过演变成为“川芎”,乌头名称演变为“川乌”,指代的物种不变,而“川”字成为超地域意义的前置词,这是非常少见的现象,也可见“川药”地位之高。所以以前说四川是“中药之库”,当之无愧。
再论人文贡献,本草学发展历程中的第四个重要锚点是唐慎微所著的《证类本草》。唐慎微,籍贯或为蜀州晋原,又或四川华阳,即现今成都的华阳、崇州地区。他对本草学术的贡献极为显著。
“可以说,北宋以前的本草文献的主体部分,几乎全部依赖于唐慎微编纂的《证类本草》得以保存。”王家葵认为,没有《证类本草》,后来的《本草纲目》便无从谈起,这正是“锚点”一词在此背景下的深刻意义。
此外,除《证类本草》外,五代时期有三部重要的本草著作,其中四川贡献了两部佳作。一部是前蜀著名词人李珣所编的《海药本草》,专注于记录外来药物;另一部则是后蜀的官修本草《蜀本草》,它紧随《新修本草》之后,成为第二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书。
《本草纲目》
记录古代文化的博物学宝典
谈到本草学,绕不开的仍然是《本草纲目》。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周秦汉唐以来本草学的集大成,其引证之后的阐述,分析入微。
2024年1月9日,“2023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好书”正式名单揭晓。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著的《〈本草纲目〉通识》位列其中。
这本书对普通读者来说颇有阅读门槛的书籍,在王家葵的笔下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王家葵说,“按照四库分类,传统医学文献只是子部杂书中的一个小门类,而以本草为代表的药学文献又只是庞大文献中的一类。即使是文科学者,对医药文献,尤其是隐藏在其中的本草文献都比较陌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本草纲目》不是每个人都非读不可的书。但如果要读,一个非专业读者,读懂一本像《本草纲目》这样的古代科学专业书籍是很难的。此时的读者需要一个入门介绍者。
“我写《〈本草纲目〉通识》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在书中告诉大家《本草纲目》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将其作为本草学术之代表介绍给大众。”王家葵说。
在《〈本草纲目〉通识》中,王家葵梳理中国本草源流及各时期的代表著作,详细剖析《本草纲目》的体例架构与版本沿革,还涉及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药用经验,李时珍的生平、写作动机、贡献与不足,以及《本草纲目》中有趣的“冷知识”,令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本草纲目》的真面目。
四川蓬溪种植的佛手
王家葵也提到,《本草纲目》不仅是一本专业的古代药学著作,一本集大成的本草专书,还是一部记录古代文化的博物学宝典,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科技、文化风俗、精神文明等诸多信息。
“诸如此类的百科知识,对于普通人提高人文素养非常管用,就像我们品读《诗经》《楚辞》,即使社会变迁,我们仍能超脱时间,体会到书中美感,《本草纲目》亦是如此。”王家葵总结,这些佳作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天依然能通过这些古人留下的“标志物”,进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里去。
发布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