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口价”黄金饰品睁大眼睛别踩坑,每克单价可能超千元!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回暖:饰品店文具店现断货、抢货情况
买“一口价”黄金饰品睁大眼睛别踩坑,每克单价可能超千元!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回暖:饰品店文具店现断货、抢货情况,
买“一口价”黄金饰品睁大眼睛别踩坑,每克单价可能超千元!
今年以来,随着金价飙升,国内足金饰品市场活跃,不少消费者开始“淘金”。其中,造型独特的“一口价”黄金饰品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然而,有的消费者反映,在计划购买克重黄金时,常被诱导购买“一口价”黄金饰品,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究竟什么是“一口价”黄金饰品?黄金饰品商家能不能以“一口价”售卖?这种销售模式为何频频被消费者投诉?
什么是“一口价”黄金饰品?
目前国内黄金珠宝首饰零售主要采取两种售价方式:
一种是以克计价,就是产品既标注克重,也标上工费。顾客购买时,按产品克重乘当日金价,再加上工费得出产品销售价格,这类产品也被称为克重类计价产品。
另一种就是“一口价”销售,产品直接标明售价,至于克重等其他产品信息,都只是作为辅助信息,这类产品被称作标价类产品,也被称作“以件计价”。
当前,对于“一口价”黄金产品的纯度没有统一标准和要求,但不论是以“一口价”还是以克重销售,都不违反法律规定。
“一口价”实际不便宜,每克单价可能超千元
有消费者在网上留言,在购买金饰时,选了一个“一口价”黄金产品,花费1500元,付款前商家未告知克重,购买后,商家才给称重,发现重量只有1克,远高于当日金价。
不少消费者也纷纷表示遭遇过“一口价”黄金饰品带来的种种困扰。他们发现,自己花费高价购买的“一口价”黄金饰品,不仅重量远低于预期,而且在换购或退货时更是困难重重。
据某消费投诉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累计收到7000多件黄金珠宝的投诉案件,其中黄金类产品投诉占到八成,而“一口价”黄金的相关投诉占黄金类投诉量的62%。
有业内人士介绍,“一口价”黄金饰品多数只标注价格、含金量、工艺,很少在显著位置标明克重,更有甚者完全不标克重。
“一口价”的黄金饰品相比按克售卖的黄金饰品款式相对精致,工艺也比较复杂,同样克重的黄金可以做得更大,所以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如果按照最终售卖价格计算,“一口价”金饰每克黄金的单价在800元至1200元,远超克重计价金饰。
“一口价”≠销售欺诈,商家应如实告知克重
专家表示,不论是按件计价还是按克重计价,都不违反规定,关键在于销售时不应误导消费者,“明码标价”都是基本的要求。
其实,“一口价”的商品吊牌内侧,几乎都有标注产品重量,而一些商家在销售时,为了更快出售商品,向消费者选择了隐瞒。
《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情况有知悉的权利,经营者提供商品的有关信息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或者误导消费者的宣传。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中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价格欺诈行为……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商家要诚信经营,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即使是“一口价”黄金饰品,它的成分、它的重量信息跟消费者也息息相关,商家理应把成分和重量标注出来,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去做出购买的选择。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来源 | 央视新闻、法制日报、中国消费者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回暖:饰品店文具店现断货、抢货情况
“市场店铺已有九成开门了,相比之前,经营户们今年节后开工时间提早了,且较为集中,我还在市场见到不少‘洋面孔’。”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做拉链生意的经营户郑先生告诉红星资本局,商贸城于2月2日开市后,市场现回暖迹象,提振了他的信心。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被誉为“世界超市”。目前,市场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汇集210多万种商品。
饰品类铺面几乎家家开张
连日来,郑先生在义乌商贸城逛了几个区后,他发现,卖饰品、玩具、文具等产品的门店,客流相对较多。
主要销售笔类文具的经营户张女士,门店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她告诉红星资本局,其公司生产的笔,70%走外贸,30%走内销。随着消费复苏,国内的实体店生意转好。张女士感觉实体店来进货的客户比去年同期多了。
“开市前两天,到市场进货的主要是国内客户。”张女士透露,目前接到的国内订单有2~3万元,国内的订单量不大,但客户人数多。
张女士告诉红星资本局,这段时间该门店出现了内销订单产品断供的情况,“年前工厂提前放假,门店的存货本来就不多。年后开市,工厂工人未完全到岗,产能跟不上。”
经营户李女士的店内也出现了现货被抢空的情况。李女士做饰品生意,眼下正忙着安排自家工厂生产货品。
国内消费复苏的种种迹象,让经营户们在开市便看到了希望。“我看到以内销为主的饰品类门店,几乎家家都有开张,生意不错。”同样做饰品生意的周女士说。
常驻外商数量超万,同比增20%
外贸方面,开市以来,李女士几乎每天都能在店里看到外商来看饰品。“现场下单都是老客户,新客户还要多做一些市场调研。”李女士称。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正常情况下,外商若要采购某种产品,会把义乌国际商贸城内关于该产品的门店都逛一遍。熟悉市场最新动向,多方比价后,择优下单。
目前来到义乌国际贸易城的外商数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常态水平。不过,昊昊制笔公司的经营户张女士对今年的外贸市场有信心。“外商在办签证,他们能来市场看货就好办多了,订单销量会增多。”
据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目前,义乌常驻外商数量达1万余人,比去年开市时同比增长20%,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张女士的国外客户主要来自中东、非洲等地区。疫情期间,老客户基本都是通过微信订货。非洲的客户,主要依靠外贸公司来联系。她发现,线上交流的效果并不理想。最直接的反馈是——非洲的客户拿货量少了。
经营户:外贸订单总体稳定
谈及目前的情况,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经营户们的总体感受是:“无论是内销还是外贸,今年开市的情况都有所好转,市场需求还在。”
另外,由于经营户和老客户长期保持联系,总体订单还算稳定,内销、外贸的原有销量比例基本不变。
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分析,很多小商品属于利基市场,市场容量不大,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不多。国内已做出了规模和市场,大幅降低了成本,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也是正常的。“一些小商品的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核心企业在国内,产业链转移难度大,一旦形成集聚就难以被国际替代。”刘国宏表示。
在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或许在价格上占优势,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优势主要在于“小规模、多品种”,相较之下,义乌经过多年沉淀,产业链更加完整,且市场的反应能力更快。
义乌海关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2年,义乌进出口总值4788亿元,较2021年增长22.7%;其中出口4316.4亿元,同比增长18%。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卢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