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周老虎”能演到第几季?(转载)
看看“周老虎”能演到第几季?(转载),
2007年12月03日 16:23:36 来源:扬子晚报
神探李昌钰针对第29张照片的虎纹提出了质疑
世界上从来不乏用谎言教导谎言的例子。比如母亲为了教导孩子做人要诚实,便会对孩子说:“ 小朋友千万不可以说谎喔!否则他的鼻子就会变得很长,像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撒一个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它”。所以,华南虎事件中的说谎一方必须——
以谎言守卫谎言
当然,这里的“守卫”,并不意味着说谎者只是龟缩于精舍,他同样走街串巷具有进攻性。比如你刚拿出一个证据,他便会一口咬定证据是伪造的,怀疑你的人格。然后再动情地向大家表白自己如何被人陷害,如何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爱国,等等。
这些特征,在近一个月以来的华南虎事件中已有充分体现。当“打虎派”不断地曝出各种证据时,挺虎派要员用以说服大众的理由竟然是“母亲的泪水”、“可怜的农民”及“为了伟大的祖国”之类大而无当的修辞。显然,这些自我授权的伟大情感与泪水、口水一样都不是证据本身。如果它们还有什么作用,那就是一厢情愿地将反对派置于某种“不义”的境地。
而就在人们努力寻找真相之时,我们也看到,有媒体抡起道德的大棒教训人们多关心“民众疾苦”,仿佛我们是因为关心民众体力不支才跑到这个娱乐场上来喘口气,或者搬援兵来的。显而易见,这种表白不仅无视在意见市场里每个人都有各自言说的权利,同样忽略了追寻华南虎真相的意义。
或许“周老虎”的虎头虎脑不会像格瓦拉的头像那样流行,但是,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为人们代言真相与谎言交锋的一个符号。同样重要的是,透过这次刨根问底的追寻,我们看到对真相的渴望使社会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团结,在此意义上,寻找“周老虎”背后的真相更是在重建或者重申一种价值伦理与道德风尚,而那些指责媒体陷于混乱、丢失责任的人,只是看到了时代在交媾,却看不到时代在孕育。所以我们必须探究——
“周老虎”演到了第几季
当然,我并不怀疑“周老虎”带来的娱乐化倾向。但必须承认在生活与娱乐中探寻真理同样是符合人性的,难道每个人都要愁眉苦脸,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在人们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发现这只华南虎越来越不像野生的,而是从马戏团里跑出来的,就没有理由不赏玩一番。更何况,自从“周老虎”跃上网络之后,人们迅速发现美国的泡沫剧远不如国产的老虎剧精彩。如你所知,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无厘头的,当人们真正需要真相的时候,有人却送来了一场场马戏。
和《越狱》一样,这出老虎剧也播到了第三季。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季的是北京的专家与陕西的农民拿自己的脑袋担保。第二季则是“年画虎”与“周老虎”对质。现在已进入第三季。第三季一开篇,编剧便试图绕过对虎照真相的追寻,只当是留了个虚假的悬念让观众去心领神会。当惊心动魄的声音响起,镜头已经直接摇到了那一片广阔的原始森林,由各路英雄豪杰组成的寻虎队正在那里寻找老虎。当然,我们还可以想象第三季结束时的场景:伴随着某位寻虎队员的神秘的尖叫,外星人的影像从原始森林里传出来了。第四季也就从这里开始了。就这样,追寻真相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一到关键时候真相就转移了。
动画片里名侦探柯南有句名言,“真相只有一个”。或许有朋友会问:中国人探寻真相的能力都已经扩展到了月球上了,为什么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一点真相就这么难?那么在真相与谎言对峙之时,我们是否能够赢得这场持久的战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战争结束与否主要决定于真相是否浮出水面,而不是说谎者是否认错。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战败方都会签订一个无条件投降的协议的。因为——
两块手表反而无法定时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手表定律,大意是,一只手表会告诉你确定的时间,但如果有两只手表,你可能反而无法确定时间。在此,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场景:有两只手表,一个时间为真,一个时间为假,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里,事情一定会糟糕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因为无论真假,两只手表都有50%的可信度。其实这也是撒谎者可以咬紧铁嘴铜牙任人评说的原因。
然而,今日世界,是谎言总还是要被揭穿的。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渐次开放的社会里,而不是在一个黑屋子或者地下室里。一个人,即使没有属于自己的信得过的手表,总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东西来佐证时间的真伪。否则,为什么还有人仰望天空?假如大家已经望见满天星斗,你还要说现在就是正午时分,阳光正好,说自己童叟无欺,那大家就只能嘲笑你了。这样的时候,继续辩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剩下的就只是观赏了。所谓“不要和傻瓜吵架,要不别人会分不清谁是傻瓜”。(熊培云 作者系著名学者)
请关注虎照事件中那位“个性”的小官
2007年12月04日 08:38:50 来源:现代快报
我们该如何对待一颗“独立”的灵魂:关注虎照事件中那位“个性”的小官
12月1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陕西镇坪唯一质疑虎照官员:撒谎让我痛苦
》的文章,再次把目光对准了一个特殊的人物――陕西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李评。
报道说,在全县上下一致认为照片是真的情况下,李评是到目前为止第一个站出来、也是唯一一个质疑照片为假的工作人员。但领导认为李评的做法“不和谐”,11月开始便同意其在家休“病假”,而当地老百姓也对他翻起了白眼。
我不想介入“华南虎”真假的具体之争,只想唤起大家对李评这个人物的关注。
综观目前为止的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发现,李评的言论并没有直接“打虎”,都属于谨小慎的观点,他只是依据自己的常识,对虎照的真伪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质疑――理性一点,谨慎一点,难道不对吗?这比起用脑袋“保虎”与“打虎”,不是更具科学精神吗?但这种谨慎与当地部门力挺周正龙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当“打虎派”与一些媒体把李评当成“对方阵营的叛逆者”之后,他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处境:不让接待记者了、被领导批评了、办了病休了、遭了白眼了……
一颗试图保持独立人格的灵魂,就这样支付着精神独立的代价。
和谐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并不是说上下一个调子才有和谐,对不同声音的包容,能让他们共同存在,恰恰是最大的和谐。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正如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所言,一个社会,由法律的网构筑底线,道德的梯子搭起上线,二者之间的纬度越大,说明这个社会越越自由。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纬度之间,只要下不逾底,我们都应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之。
李评的“官职”很小,但毕竟属于“体制内”的一分子。在“体制内”其他人都坚持“照片真实”的情况下,他有没有资格保持其独立的判断?如果“政治正确”可以凌驾一切,公众人物只能用一个声调见人,那么主流社会还有接受异己声音、作出反思的能力吗?看到李评的遭遇,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官员大多不敢张显自己的人格,为什么一张嘴就是官话、套话。
不管最终老虎照是真是假,李评的谨慎都需要我们格外的尊重――因为那是一颗试图保持独立人格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让其“病了”的领导,还是给他白眼的百姓,甚至包括简单地把他拉到“打虎派”阵营的媒体,都应该反思:李评在维护他的独立人格,我们的精神判断独立了吗?
许多人把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拾八世纪思想启蒙的产物,但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能仍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更多情况下,我们本能的选择是:“我不同意你说的话,我誓死也要不让你说话”――这,远远不是文明。(毕诗成)
[db:内容]?